一殿式,大式和小式殿式:这是宫殿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样式,通常用于帝王和后妃的居住地。例如,佛教中的大雄宝殿和道教中的三清殿就属于殿式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宏伟华丽,使用的瓦饰、建筑色彩和绘画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皇帝所用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式、朱漆大门和彩绘龙凤等。二屋顶的样式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盝顶和卷棚顶。此外,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其中重檐顶的等级高于单檐顶。总的来说,屋顶的等级从高到低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盝顶和卷棚顶。三屋顶装饰物包括脊兽和角兽。角兽的排列按列均为单数,一般采用1、3、5、7、9的数列排列(即阳数),最高为10个。它们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最前面有骑鸟仙人。这些角兽除了具有自己的装饰意义外,还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建筑的地位越高,角兽的数量越多。例如,紫禁城的太和殿作为举行大典的场所,皇权的象征,设有10个神兽;而乾清宫作为帝王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地位仅次于太和殿,设有9个神兽。四台基的等级原则是级数多的台基大于级数少的台基,汉白玉台基高于其他材料,有围栏的台基大于无围栏的台基。最高级的台基是由几层带玉石栏的须弥座叠在一起,用于皇宫中的最高级建筑和一些寺庙最高级殿堂。较高级的台基是须弥座,上有汉白玉石栏杆,用于宫殿建筑两庑的次要建筑。一般台基是座壁平整且直,多用于大式和小式建筑。五踏道是建筑物出入口供人蹬踏的建筑辅助设施。其中阶级型踏道是最常见的,也称踏跺或台阶。一般台阶(如意台阶)由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从大到小叠砌而成,三面都可以供人上下,用于次要房舍及主要建筑的次要出口。高级台阶(垂带台阶)用长短一致的石条砌成,并在其左右两边各垂直铺设石条一块,用于高级建筑。斜道,又称为辇道或御路,倾斜度平缓可行车,分为两种形式:一为铺设光面或印花方砖,一为斜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六面阔开间是指由4根柱子围成的空间。面阔指横向的间数,纵向的称为进深。开间以单数命名,尺寸或相等或递减,开间越多等级越高。九五为皇帝所专用,即皇帝的大殿为九开间,五进深。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太庙大殿在清朝时为十一间,更显示了“皇威”。七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作用是支撑无顶出檐,减少室内大梁的跨度,将屋顶大面积的荷载经其递减到柱子上。等级规则是,有斗拱的大于无斗拱的,斗拱多的大于斗拱少的,层次多的大于层次少的。八彩画是我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木结构建筑上施涂料的记载。在装饰的同时,它也是保护木材的措施之一。在宋及明清,彩画的发展相对完备,等级制度反映在彩画中也比较明显。例如,宋代的彩画多用叠晕的画法,使颜色逐步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变化柔和无生硬感,极少用金,呈淡雅风格。而明清彩画的主要分类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其中和玺彩画为最高等级,用于皇宫主殿。九色彩在古代建筑中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则,一般排列为黄(金)、赤(红)、青(有时被认为是黑)、蓝、黑、灰。《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黑)大夫苍,士黈(黄)。根据五行学说,赤色象征喜富,故宫的宫墙、檐墙、门窗、柱一律用红色。黄色在等级上超过红色,并为皇帝的专用色。因此,黄色也常用于亲王官邸中。但平民百姓门柱仍用黑色。十、门钉朱门上有金黄色门钉,这一排排门钉不仅有构造的功能,也是装饰品,并体现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门钉的起源很早,从隋唐以来就在大门上施用门钉了,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中国古代为防御外侵,城门制作十分坚厚。由于自身构造的需要,在木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目的是为了防止门板松散。但钉帽外露,有碍美观,于是古人将钉帽打成泡头状,这样,门钉又兼有装饰功能。关于门钉使用的数量,明代以前无明文规定,到了清代,才把门钉数量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大清会典》记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设金钉。”“坛庙圆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九排,一排九个,一共九九八十一个。对亲王、郡王、公侯等府第使用门钉数量有明确的规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