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太阳系中是否存在第九颗行星的问题感到困惑。一些理论推测认为,第九大行星很可能存在于我们的太阳系中,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和发现都在逐渐削弱这种可能性。实际上,太阳系内只有八颗被正式认定的行星。那么,关于第九号行星,它可能是什么样子呢?美国天文学会(AAS)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对数千个海王星外天体的质量进行计算,发现它们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引力来影响矮行星的轨道,从而推翻了第九行星存在的理论基础。尽管如此,由于太阳系边缘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小型天体,所以在没有彻底搜寻这一区域之前,我们仍不能完全排除第九行星存在的可能性。有研究指出,在海王星外的太阳系区域,探测到了各种大小的天体,这为第九行星的存在提供了一些依据。尽管许多人认为第九行星不存在,但它的存在与否仍需更多时间来验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九号行星可能并不存在。自冥王星被降级后,对柯伊伯带的调查在持续升级。现有的数据表明,柯伊伯带中最大天体的直径约为2000公里,而没有发现直径超过这一数值的天体。此外,在比海王星远10AU以上的区域内,也没有发现新的天体。理论上,第九行星的质量可能是地球的五到十倍,其轨道范围应在300-700AU之间。然而,在长达四年的搜寻中,没有发现任何直接证据证明第九行星的存在,仅有的一些间接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存在,因此也不足以将其纳入太阳系行星的行列。冥王星的降级是因为在1930年发现后,它一度被视为第九大行星。随着1992年柯伊伯带内更多类似天体的发现,科学家们加大了对行星的探索。2005年,人类首次发现了质量比冥王星还要大的阋神星,这导致了冥王星被国际天文联合会(IAU)降级为矮行星。尽管对冥王星的定义存在争议,且有些人试图将其重新分类为行星,但这些努力尚未成功。同时,对类似冥王星的天体的发现以及对第九行星的探索仍在继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