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形是以拳拟十二种动物的生活形态和搏斗的特长而组成的形意传统套路。
它包括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鮀、蛇、鹱,鹰、熊,较五形拳练习,又增加了许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丰富、劲力全面,中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又可锻炼和掌握多种劲力,提高攻防实战能力。
1、龙形
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神化动物.。蛰龙升天、.云龙九现、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等,处处显示龙的神奇变换。龙形练神,神发于目,威显于爪,劲源于腰,而起于承浆之穴(下唇下陷处),在动作的技法中我们要学它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顺逆盘旋,起伏变换。
2、虎形
虎有扑食之勇,既能胯打,又擅尾扫,故称“虎有三绝之技”。它纵山跳涧,凶猛异常,不怪称为“兽中之王”。
3、猴形
猴性敏且精灵。拳经云:“猴有纵山之灵,攀缘之巧”,它的轻灵确非其它动物可比。我们学练猴形不论进退晃闪转换中,还是纵跳腾挪时,不论是“挂印”、“倒绳”,还是“爬竿”都要意动身随,手脚合一,以求一动周身俱动,并能一发即到,磨砺习久,则不难得猴形之精微。
4、马形
拳经曰:“马有疾蹄之功、奔驰之勇“。因之我们在学马形时,就是学它风驰电掣的特点。练马形不能离开形意技法之本,要从“身似弩弓”,“行如槐虫”的训练中逐步悟出来,它绝不是瞎跑滥蹦,只有将“槐虫步”从轻灵合协及稳实中练出“劲疾步大”的技法劲力才对。
5、鮀形
拳经曰:“鮀有浮水之精,拨转之妙”。鮀,近代人着书因鼍与之同音,并且会水、凶狠,便误认为是学它。实际鼍是扬子鳄,又叫猪婆龙,它凶狠、贪睡、且会泅水,在水中仅头背处露水面。游水时是直线前游,掌是大巴掌形,并不显轻灵。
6、鸡形
拳经曰:“鸡有独立之形,欺斗之勇”。鸡形有称鸡形撕把(反映其欺斗之勇)或鸡形四把(反映其独立之形)的。叫法不同,是因为要追求的侧重点不同。鸡形因其动作变化大,劲力丰富而被列入形意传统套路之一。加之具有劲力顺达,衔接紧凑等特点,故被形意前辈们所珍视。
7、燕形
拳经曰:“燕有抄水精,击水之巧。”它矫捷低掠,扶摇高翔,灵活速敏,在鸟类中堪称独步。我们学练燕形不论是“抄水”、“啄泥”还是“击水”都要在轻灵合协中去求得,练习时要求动作活而不浮,实而不滞。
8、鹞形
鹞为猛禽,体积小但灵敏,“有束身之捷,入林之巧”。它的“形”与“意”已为练形意者溶入常用技法之中,拳经曰:“束身而起”,起是去也,束身而起既是蓄力待发,又是亦顾亦打。
9、蛇形
拳经曰:“蛇有拨草之能,缠绕之巧。”通体曲伸柔韧,周身节节贯串。用之于拳,活动在腰,劲发于胯。故在传统技击上有“蛇形胯打”之说。
10、鸟台形
经曰:“鸟台有竖尾之能。”误有骀(劣马)、鸽之写法。故说类似驼鸟,而驼鸟只善走并无竖尾之能,故不知是何物。鸟台,又名兔鹘,是一种尾短的小鹰,人们叫它“秃尾巴鹰",猎户得之,幼时磨其爪(因原爪过尖锐,以免捕捉时损伤野兔皮毛),喂养以捕野兔。
11、鹰合
鹰为猛禽,常盘旋高空,俯视兽禽,瞥目一瞬,禽兽难逃,因飞速,爪锐,力猛,锋不可抗,故练形意的学其捉拿之精,瞥目之锐。熊是猛兽,虽性迟钝,但力大称雄。故做人立,项竖肩垂,两膀一晃,树木折断,故人们学练它的竖项之力,甩膀之能,训练长久提神增力。
12、熊
二形因其特能单一,故没有单练套路,昔有鹰熊半智取法为拳,曰:“起为熊,落为鹰,”形意才有拗步鹰熊合演的练法,使其俯仰阴阳相合,又使起落钻翻相应,尤利于一气之开合与收放,故传统多练鹰熊合演,亦一拳两得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