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经济学中的理性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一就是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收益大于成本;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二是帕累托改进,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变坏的情况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三是像一个经济人一样的思考,因此,理性可以用来面对任何问题,涉及情感或情绪时,理性行为同样存在,尽管人常说"不理性",但我们对这种"不理性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行为人仍然是非常理性的,另外,还要辨别的一点观念是,理性不是一个稳定的事物,理性随着考虑受限条件越多则越大,反之越小,举例来说,当你想杀人时,你的理性就决定了你这个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结果,杀人要承担罪责,杀人会给对方家庭造成伤害,杀人会让对方的利益彻底消失,杀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承担伤害等等预期基本可以分类为1,静态预期;2,外推型预期;3,适应性预期;4,理性预期。前面三种可以看作是“非理性预期”。拓展资料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理性预期学派借此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趋于无效,也就是说政策在实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当人们理性预期到政策目标的时候,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对政策作用起到抵销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政府经济政策这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人们对政策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中间变量是无知的。人们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自动成为政府政策的棋子。但是当人们有了理性预期以后,政策就会无效。经济政策无效论是理性预期最终的理论归素,因此他们据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应避免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