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得。前人赚钱,后人遭殃。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从短期看取得了经济利益,提高了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准。但是,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经济发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损害了人民身体健康,降低了人民生活品质。而且污染者在使用环境资源时所聚集的财富,与修复治理其破坏环境所需成本相比,相差成百上千倍,代价十分巨大!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用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一些人和地方为了追求一已私利,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政绩,为追求GDP的增长,有的明明知道某个项目要产生污染,要破坏生态环境,却还要引进,还要发展。他们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好像发展经济就得破坏环境,保护环境就无法发展经济。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一种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式发展方式。这样的“政绩”越多,给当地带来的生态破坏也越严重,百姓的利益损失也就越大,甚至造成“几位干部出政绩,几代人吃恶果”的现象,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政绩”与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相比,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不少有识之士疾呼: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有“环境政绩”意识。发展经济不要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出政绩不能只想到对数字负责。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和追求。只有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