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指对税收主体进行界定和确认,明确其应该享受税收优惠或者纳税的义务。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税收征管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税收征收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也影响着纳税人、缴费人等缴纳税费的积极性和主观愿望。在实际操作中,征税对象的具体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纳税义务人的身份、税收主体的类型、纳税负担的公平性、税收优惠的合理性等。针对不同的税收主体,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方式也不同。例如,对于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通常是纳税人个人;而对于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则是企业法人或者其他责任主体。此外,在纳税过程中,征税对象的具体化还可能会涉及到纳税申报、税务核算、税收征收方式以及税收追缴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税务机关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征税对象进行准确的界定和确认。例如,根据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可以享受税前扣除或者税务专项附加扣除,并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在具体征收过程中,税务机关需要对缴存养老保险费用的纳税人进行具体化,并给予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具体化征税对象时,如何保证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具体化征税对象时,税务机关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确认。同时,税务机关也需要提供相应的征税咨询和服务,帮助纳税人了解纳税义务和享受税收优惠的方式。如果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认定结果存在异议,还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税收征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税务机关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征税对象进行准确的界定和确认,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纳税人也应该积极履行纳税义务,配合税务机关开展征税工作,共同维护国家税收秩序和公平正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二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缴费人的实际情况,以及担保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确认其纳税、缴费、递延缴纳税款或者提供担保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