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位于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这个瓷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在南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继续烧制。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深受民间喜爱,其影响范围广泛。磁州窑的器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装饰手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磁州窑的釉色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其中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上,磁州窑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其中画花、剔花和珍珠地最为盛行。磁州窑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南青北白的单色装饰方式,开创了白地黑花釉下彩绘的先河。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磁州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了华北华南广大地区。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磁州窑的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磁州窑的釉色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磁州窑在宋元时代的北方民间瓷窑中,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兼有瓷枕和玩具。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花纹,器里多不挂釉。绘制花纹的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是北方民间瓷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