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献中,"非非"一词有着丰富的含义。它最初用来形容那些不应当被否定的事物,如《荀子·修身》中所言:“是是非非谓之知。”杨倞对此解释道:“能辨是为是,非为非,谓之智也。”这种区分是非的能力被视为智慧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非非”还被赋予了其他意义。例如,在《鬻子·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中,"非非"被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三国时期的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到:“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类是而非是者,不可不察也。”这里,"非非"被用来描述那些看似错误实则正确的情况。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非非”一词还常被用来表达对某人的评价。如唐元结在《自述三篇序》中写道:“元子初习静于商馀,人闻之非非曰:‘此狂者也。’见则茫然。”这句话中的“非非”是对元子的评价,认为他行为狂放,不被常人理解。到了明清时期,“非非”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如李渔在《慎鸾交·耳醋》中写道:“非非,不信道床头食,恁般甜美,值得去争腆夺肥。”这里,“非非”被用来表达对某种行为的怀疑和否定。除了上述含义,“非非”还有“非非想”的略语。在宋苏轼的《见和仇池》中,"非非想"被用来形容一种超脱世俗的思想境界:“上穷非想亦非非,下与风轮共一痴。”而在明陈汝元的《金莲记·诟奸》中,“非非想后复非非”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概念,暗示了一种更加复杂的心理状态。在现代汉语中,“非非”一词则常被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沉砺在《再迭前韵示剑华》中写道:“莫道南薰能解愠,瑶琴三尺谱非非。”这句话中的“非非”被用来形容那些不现实的想法。综上所述,“非非”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涵盖了智慧、行为准则、评价、心理状态和幻想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古代文化中复杂而微妙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