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亦称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旧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或躁郁症。自19世纪中期起,躁狂与抑郁被视作单一疾病之下的不同症状。在法语中,此病被称为“alienists”,即循环性精神病。20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专家EmilKraepelin将躁郁症从早发性痴呆(现称精神分裂症)中区分出来。1980年,《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DSM-I)将躁郁症更名为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经历极端的心境波动,从躁狂的高潮到重度抑郁的低谷。在躁狂状态中,患者可能体验到以下一种或多种心境:极度快乐或欣喜若狂、极度愤怒和敏感、睡眠需求减少、对自己和能力有夸大感、更加健谈、思维奔逸、活动量和精力水平增加、以及思维、注意力和知觉上的变化。同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冲动和鲁莽的行为。另一种心境是抑郁,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沮丧、对通常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体重减轻和食欲减少、疲劳、难以入睡、自责或认为自己罪孽深重、难以集中注意力和做出决定,以及自杀的念头等。双相障碍分为几种类型:1.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至少经历过一次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并可能出现抑郁症状。2.双相情感障碍II型:患者在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严重抑郁,并伴有轻度躁狂症状的持续。3.环性心境障碍:患者同时经历轻度躁狂和抑郁,持续时间超过两年,且症状不符合情感障碍I型或II型的诊断标准,但仍然严重影响生活。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处的方法包括:1.接纳和理解:在患者情绪波动时,保持关心和理解,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接纳他们的情绪表现,不认同也不反对,理解他们的内心痛苦和挣扎。2.帮助自我管理:帮助患者通过写日记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行为和情绪,提升对自身行为和情绪的觉察,认识和控制情绪。3.鼓励健康习惯:鼓励患者进行适量体育锻炼、规律饮食和作息,参与集体活动或聚会,投入到人际交往、工作和学习中,培养兴趣爱好。4.学会自爱:帮助患者接纳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理解自己并非完美,且患有心境障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