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誉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由被逼落草到发展壮大,最终受朝廷招安的故事。这部小说不仅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而罗贯中则参与了整理和润色工作。《水浒传》的创作过程中,参与的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时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水浒传》刊本。其中,福建建阳余象斗双峰堂刊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题罗贯中编集,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从其他文献记载来看,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提到,《三国》和《宋江》二书是由杭州人罗贯中编撰的。施耐庵的生平事迹材料极少,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相关材料。施耐庵(1296年-1371年),原名施彦端,又名子安,字彦端,别号耐庵。他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事亲至孝,为人仗义。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训斥,遂辞官回家。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施耐庵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施耐庵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施耐庵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最终成书定名为《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