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国都最初确立在南京。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将都城迁移至北京。明朝的建立始于元末的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军队。1364年,朱元璋被封为吴王,这一时期被称为西吴。1368年初,他称帝,建立了大明国,并以南京作为首都。到了1421年,朱棣将都城迁至北京,同时将南京设为陪都。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定年号为洪武,标志着大明国的诞生。他随后发起了北伐和西征,其中北伐成功攻占了大都(今北京),导致元顺帝逃亡,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宣告终结。1405年,朱棣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设立了一系列官署。1416年,他公布迁都计划,并开始大规模建设北京,1420年建设完成,1421年正式迁都。大明国号的来源有多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国号与明教有关。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号出自白莲教,其根源是佛教。还有观点指出,国号“大明”源于《周易·乾·彖》中的“大明终始”,象征着明朝取代元朝,代表着正统的传承。以上内容综合了来自百度百科等多方面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