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清廷任命李鸿章为北洋大臣,负责建设北洋水师。同年,李鸿章在英国订购了四艘炮舰,标志着清朝海军开始购置国外军舰。在1879年,李鸿章再次向英国订购了巡洋舰扬威和超勇。然而,对英国制造的军舰不满意促使他在1880年转向德国,订购了铁甲舰定远和镇远。1881年,北洋水师选择在旅顺和威海两地建立海军基地。到了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派遣驻外公使向英国和德国订购了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四艘巡洋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并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中国拥有了当时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然而,自1888年后,北洋舰队的经费大幅减少。尽管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但北洋舰队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原有的战舰开始落后,航速和射速均不如日本。尽管如此,北洋水师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开始,为后来的海军建设奠定了基础。北洋水师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从初步构想到具体实施,再到正式建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李鸿章的远见卓识和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仅引进了先进的军舰,还建立了海军基地,为北洋水师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洋水师的成立是中国海军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尽管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遭受重创,但这一事件也促使中国进一步认识到海军建设的重要性。北洋水师的建设过程和最终成立,不仅为中国海军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后来的海军建设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