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又称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时期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他在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为相,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富有勇气和礼节,他不仅内辅国政,屡谏齐王,还竭力拯救齐国的内忧外患。在对外交往中,他灵活又坚守原则,出使不受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诸葛亮曾称赞晏婴:“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司马迁对晏婴更是敬佩有加,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晏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语言,即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二是文字语言,如《晏子春秋》中的《谏》。晏婴在国君面前从不谄媚,而是直言无隐,奋力谏诤,体现了他为国为民的精神。《红楼梦》里曾提到晏婴并非“文死谏”的人物,但他的确是绝代奇才,擅长用玩笑、讽喻、反语等不易想到的方式进谏,这些方法往往能达到正言所不及的效果。晏婴能够根据不同时间和情境,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在《内篇·谏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中,晏婴通过巧妙的语言和策略,成功劝阻了景公建造大台的计划。这种灵活性和智慧,使他在外交和内政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晏婴的外交才能同样卓越。他先后出使楚国、吴国、晋国,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外交策略灵活多变,既能表现出对其他国家的尊重,又能坚定维护齐国的利益。晏婴不仅在言语上表现出色,他的行为也体现了高尚的品德。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言,赢得了诸侯和百姓的高度评价。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千古佳话。综上所述,晏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机敏、灵活、幽默和正直四个方面。他通过巧妙的语言艺术,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赢得了人民的爱戴。晏婴的智慧和勇气,至今仍被后人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