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下岗政策,其正确性与复杂性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关键点往往被忽视或避而不谈,即下岗的主体——究竟是国企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劳动者。实际上,大多数下岗人员是工厂的普通工人,而决策层的领导们鲜有真正面临失业,一些甚至采取了假下岗真留任的方式。这些领导在管理上的无能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当改革来临时,他们往往能凭借关系或背景转移到其他岗位,甚至是瓜分国有资产,而那些没有后台的工人则成了牺牲品。
以我所知的一家化工厂为例,其倒闭时,港商曾愿意以六千万的价格收购,却被当地政府拒绝。最后,工厂以四百万低价转给了某位领导的亲属,此人同时还是厂长。令人愤慨的是,这位厂长为了这笔交易,不仅自己筹措了一百多万,还通过领导关系从银行获取了三百万贷款。一年后,工厂以四千万高价转回给港商。我舅舅,当时在工厂负责后勤,他深知其中内幕,因为他本人就是那个有“路子”的人。
因此,90年代的下岗政策,尽管在当时看来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选择,但实际上,对于基层工人来说,其公平性和正义性饱受质疑,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调整,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