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中,俞孔坚大师做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他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回国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在北京大学设立了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同年,他还创办了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该机构现已成为拥有350多名员工的国际知名设计院。俞孔坚出版了15部著作,并完成了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他的工作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就认识到了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并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称为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使用的landscapegardening(风景造园)。这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一传统延续了100多年。在19世纪60年代,Bliss夫人在DumbartonOaks开始了她的景观建筑学计划。她最初希望参与者能学习景观设计的历史,但发现他们对此不感兴趣后,她邀请了历史学家参与这个项目。欧洲和美国的景观建筑学直到较晚的时候才逐渐开始了解现代主义自我意识的内容,这比一些其他艺术领域要晚得多。或许在探索现代主义的热情中,不混淆历史知识与希望抛弃的历史主义设计是很困难的。英国的美国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学开始繁盛,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顾历史。法国现代主义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法国现代主义与T.S.Eliot和EzraPound的态度惊人地不同,那些热衷于法国现代诗的美国人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观念。古代景观设计方面,公元前1417年至1379年,酷爱园林的埃及国王Amenhotop三世在其家乡Akhmim城附近建造了人工水景池,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水景,比我国周文王的"灵沼"还要早几百年。随后,伊斯兰庭园中的四方园水景开始出现并得到完善。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喷泉为主的水景形式在欧洲园林营建中大行其道,以意大利的台地园为代表。建筑与雕塑成为了欧式水景的主要表现手段,水体讲究黄金分割、规则对称、图案化与有序化,这些都与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应物象形”的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巴洛克时期,水的应用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装饰华丽、充满张力的雕塑水景的盛期。水的应用更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出现了借助风力、水力而产生音响效果的水景形式。这种风格在17、18世纪受到欧洲王室的热衷和追捧,如教皇乌尔班八世、法王路易十四建造的水景及宫殿园林,无不着重体现宏大的气势,造就了法国凡尔赛宫苑水主。这个时期的喷泉雕塑也赋予了庄严肃穆、宏大精致的艺术特点,如意大利许愿池的“海神”雕像,其雕像与水的结合已成为一代经典。罗可可艺术风潮使水景的应用更加柔美、旖旎,喷泉雕塑着重于女性、儿童、美人鱼的形象。直到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兴起,受东方园林的影响,英国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园林形式——风景园,水景才开始回归其自然的风貌。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