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先生(王老)在1926年创立了“意拳”,这门拳术后来在2009年被列入了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40年,权势显赫的人物张璧对“意拳”极为推崇,将其改名为“大成拳”。这个消息出现在1940年4月2日的《实报》上。王老对此表示接受,但经过几年的思考,他发现“大成拳”这个名称并不十分合适。“大成”二字让人联想到孔子的大成至圣,而学无止境,何为“大成”呢?1947年,王老正式决定不再使用“大成拳”的名称,恢复使用“意拳”。因此,“意拳”和“大成拳”之间并没有创立早晚的区别,只是名称有所变化。尽管有些传人依然使用“大成拳”的名称,但标准名称仍然是“意拳”。例如,“意拳”是可以申请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前也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成拳”这个名称则无法申请。因此,无论是“意拳”还是“大成拳”,他们的修炼者技艺同宗同源,只是不同传承人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练功方法和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拳法有区别。两种拳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功法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意念引导身体动作,注重内在的意念和外在的拳法相结合。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在精神和修炼方法是一脉相承的。意拳(或大成拳)强调身心合一,注重内在的意念引导,追求自然流畅的动作。其基本功法包括意念、呼吸、动作和意守等,通过这些方法锻炼身体和心灵。意拳(或大成拳)的修炼者们通过长期的练习,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提升内在修养,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无论是“意拳”还是“大成拳”,其修炼者们都在追求更高的境界,这正是两种拳法的核心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