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他们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已经完全和现代相同。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记录。从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力特征,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时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中国古代用农历记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