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首先,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要求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疏导性原则强调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例如,当学生遇到道德困惑时,教育者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耐心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并通过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做出正确的选择。再者,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原则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负责。例如,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因材施教原则强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德育。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例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教育者可以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提供挑战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