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的结构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的,总体来看,万里长城的构建有以下几种类型:1.版筑夯土墙: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城墙建造方法。使用木板作为模具,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建。在长城沿线,有许多地方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夯土墙。它们有的是由粘土和砂混合,再加入红柳或芦苇枝条夯筑而成。也有地方使用土、砂、石灰和碎石混合夯筑。版筑夯土墙的高度一般是底部厚度的两倍左右,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因此城墙有明显的收分。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能阻止敌人步兵和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如刀、枪、箭等)的袭击,并可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因此,隋朝以前的长城多采用版筑夯土墙。汉代夯层约为15厘米,唐代和明代则增至30厘米左右。但这种墙易被敌人破坏,且不耐风雨侵蚀,时间久了会自然坍塌。2.土坯垒砌墙:这种墙使用粘土制作土坯,晒干后用粘土作胶结材,像砌砖一样垒砌,并在墙面上抹一层芦苇黄泥作保护层。如嘉峪关的城墙,许多地方均采用土坯垒砌。土坯垒砌墙的承载能力和作用与版筑夯土墙类似,同样适合就地取材,且施工更方便,适合雨水稀少、气候干燥的地区。但这种墙也容易被敌人破坏,不耐风雨长期侵蚀。3.青砖砌墙:自唐代以后,制砖技术发展,城墙门及附近开始用砖包砌,内填黄土。这样建造的城墙比版筑夯土墙坚固得多。唐宋时期,砖价昂贵,使用有限。到了明代,制砖业规模扩大,砖价低廉,质量提高,砖已普遍用于民居和长城城墙的建造。砖砌城墙不仅能承受较大垂直载荷,强度也远高于夯土墙和土坯墙。因此,明代多用青砖砌筑城墙,不仅能阻止敌人行动,抵抗冷兵器和火器袭击,而且耐久性强。4.石砌墙:这种墙使用山石砌筑,有的加工成条石,有的为毛石。石砌墙能承受更大垂直荷重,抵抗当时各种兵器的袭击,并耐受自然侵蚀。由于长城许多地段位于山脊,石砌更加方便。如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就是用巨型条石砌筑。每层条石上下错缝,多用石灰掺糯米汁作胶结材。5.砖石混合砌筑:由于石块承重力好,抗侵蚀性强,长城许多关隘的城门、城墙以及许多地段,都以条石作基础,砌至一米多高后,再用巨型青砖砌筑。砖的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便于施工,因此常用于城墙上层。砖石混合砌筑的城墙结构更加坚固,对各类兵器有更强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