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的《离娄章句上》中,提到了“诸己”的概念,即当事情未能成功或遭遇挫折时,应自我反省,从自身寻找原因。这一思想贯穿了《孟子》的多个篇章,尤其是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而关于“仁”的论述尤为丰富。全书原文共28章,本书精选了其中的14章。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中期邹国人,与孔子的故乡曲阜相距不远。他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更是孔子学说的忠实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据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时便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曾受教于子思的学生,从而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孟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内心的修养和教育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他强调“民贵君轻”,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此外,孟子还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信念。在《孟子》的选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义”与“利”的深刻阐述。他主张“义”高于“利”,认为追求个人利益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遵循“义”的原则则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些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