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美国长期主导着国际石油市场,直至二战后中东地区石油产量激增,市场重心逐渐向中东转移。在这一阶段,原油价格相对稳定,1945年时价格为每桶1.05美元,而到了1960年,这一数字也仅上升至1.90美元。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措施,油价在不到三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飙升至11美元,从而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导致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降至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的供求平衡,油价随之从每桶13美元攀升至34美元。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再次上涨至每桶38美元,相当于当前的100美元以上,进而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试图通过限制产量来维持油价。然而,这一策略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展开价格战,油价在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降至每桶6-7美元。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国际油价迅速攀升至每桶40美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判断形势而决定增产,导致油价大幅下跌,1998年底时国际油价已跌破每桶10美元。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至2000年3月时已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再次攀升。2004年后,油价持续上涨,直至2008年1月2日,油价达到了每桶100美元的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