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在于如何应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条件。因此,教育者需要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如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上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意味着承认和重视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差异出发,选择最适宜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品质与个性。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当前水平,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的要求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避免“吃不饱”和“够不着”的情况。其次,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励。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包括他们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然后有针对性地激励需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高级需要,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再次,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长善救失。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发扬其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条件和情况,对症下药。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所在,才能有的放矢,采取得力措施,调动起学生心理上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使之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品德,按教育要求发展。最后,了解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教育塑造人就是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培养,使之成为在社会规范指导下充分发展了个人特性和潜能的人才。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把自身的个性和潜能外化为社会的价值,使他们“能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只有承认并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为其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