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零的起源,有多种观点。零是极为重要的数字符号,其概念在其他地区也很早就出现了。据历史记载,玛雅人有一个被称为“人类头脑最光辉的产物”的数学体系,独立发展了零的概念。玛雅文明最早发明了特别字体的零,以贝壳模样的象形符号代表。他们使用二十进制的数字系统,其中数字以点(·)代表1,横棒(-)代表5。碑文显示他们有时会用到到亿。另一种观点是,零的起源并不我们所用的阿拉伯数字0,但这应该是最早含有零的概念的数字符号了。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千年就有人在记账时用特别符号来记载零。古巴比伦的文献记载中有零的萌芽。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零的符号是用空位来表示的,例如要表示一百零一,古巴比伦写作11。中国很早便有零这个概念,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中国古代使用算筹进行计算,在算筹和算盘上,以空位表示零。公元前4世纪,中国数学家就已经了解负数和零的概念了。公元1世纪的《九章算术》也有关于零的记载。虽然当时并没有使用符号来表示零,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的符号,遇到零就空位。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〇”的出现有关。印度直到7世纪初,印度大数学家葛拉夫·玛格蒲达才首先说明了零的性质,任何数乘零是零,任何数加上零或减去零得任何数。但据说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婆罗门教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零”这个符号的应用,当时的零在印度婆罗门教表示空的位置。零的符号最终演变成圆形,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直到公元876年,人们在印度的瓜廖尔发现了一块刻有“27o”这个数字的石碑。这也是人们发现的有关“零”符号的最早记载,但这个零的符号是个比〇小一圈的圆圈o;也不是现代“零”这个符号的样子。此后,零的符号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形式。在690年时;武则天颁布了则天文字,其中一个字就是“〇”了(比印度0的小圆圈符号o早出现186年);虽然当时还不是零的意思。而中国古代数学上记录“零”时是用“□”来表示的,一方面为了将数字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古代用毛笔书写。用毛笔写“〇”比写“□”要方便得多,所以零逐渐变成按逆时针方向画“〇”。据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的考证,“零”产生于中印文化,是中国首先使用的位值制促进了零的出现。印度是在中国筹算和位值制的影响下才创造“零”的。中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采用了位值制,甲骨文中有“六百又五十又九(659)”等数字,明确地使用了十进位。虽然具体演变过程的证据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零的符号在中国和印度都有悠久的历史。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