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视

鸠摩罗什的金刚经

2024-12-06 21:57:57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简称《金刚经》,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年)首次翻译。此经共有五种译本,分别是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唐玄奘和唐义净的译本。除了汉文译本,还有藏文和满文等译本。《金刚经》以一实相之理为核心,强调无住为宗,断疑为用,大乘为教相。其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视为经文的精髓,表达了对世间一切事物空幻不实的认识。此经主张远离一切诸相,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便于流传。自东晋至清末民初,释论层出不穷,从印度的弥勒、无著、世亲到中国的僧肇、吉藏、慧净、智俨、窥基等,都有各自的注疏。其中,僧肇的《金刚经注》、吉藏的《金刚经义疏》、慧净的《金刚经注疏》、智俨的《金刚经略疏》、窥基的《金刚经赞述》等,都是对《金刚经》的重要阐释。《金刚经》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传入西方,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如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日本也有许多学者如空海、法树等对《金刚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大量释论。总之,《金刚经》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表述方式,成为了佛教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