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这一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现象,其具体起源和演变历程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然而,根据福建地方典籍的记载,童谣在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已颇受欢迎。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在那个时期观察到民间传授《月光光》这一童谣,并记录下了这首童谣的内容:“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在闽南各地,都存在着与唐代《月光光》主题和结构相似的童谣版本,尽管在文字上可能有所变动。这一现象反映出闽南童谣深厚的历史底蕴。自15至16世纪明中叶起,随着闽南人大量移民至台湾和南洋地区,闽南文化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展。闽南童谣亦随之传播,在当地扎根并孕育出许多新的童谣。这些新童谣中的一些又迅速回传至福建闽南,与当地童谣相互融合、相互启发,使得闽南童谣更加多元和生动,成为连接两岸民众、两岸儿童之间相互理解、认同和交流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