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意在古代种类繁多,包括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清代时,如意成为皇帝、皇后赐予王公大臣的礼物。汉代的如意多用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制成,长度约一尺,柄端呈手指形,或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等设计。2.手指形的如意不仅有实用价值,可挠痒,其名“尽如人意”更是寓意深远。如意起源于古人爪杖,后演变成挠痒工具,其意在于如人之意。3.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的常用之物,不仅用于挠痒,还在决策大事时使用。如南朝的韦睿在徐州战事中,便用如意指挥军队,取得胜利。4.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喜爱之物,可用于吟诗咏赋时的打节拍,闲暇时还可随身携带赏玩。此外,如意还成为舞蹈的道具,演绎出“如意舞”。5.到了明清时期,如意逐渐转变为一种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此时的如意长度有所缩短,柄端手指形设计变得少见,更多采用碧磨的灵芝形、云朵形状等。在材质上,金、玉、水晶、象牙、玛瑙等珍贵材料制作的如意工艺精品逐渐增多。6.如意一词源自印度梵语“阿娜律”,最初的如意柄端设计为手指形状,寓意手不能至之处,如意能搔之。也有柄端作“心”形的设计,用于记事。7.如意的形状类似长柄钩,钩头扁平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以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成为供玩赏的吉利器物。8.唐代诗人李贺在《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中提及如意:“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扬州产的白玉如意尤为著名。9.另外一种流行的如意是“三镶如意”,其柄以紫檀、珐琅、金银等材料制作,柄首、腰、尾均为椭圆形,并分别嵌镶玉饰,多种材质的结合使得如意更显珠联璧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