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又称为兑臼,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农具。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石碾和石磨出现之前,当时人们依靠石臼来加工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石臼的功能逐渐减弱,主要被用来捣米。在南方,捣米的过程被称为舂米,通常使用木制机械来完成。然而,准确地说,石臼用于捣米。石臼的形状独特,由一块大方石构成,上面有一个凹陷的坑,深度约一米,直径大约半尺。捣米时,将稻谷或谷子放入坑中,然后插入一根粗壮的石杵,操作者双手握着杵把进行上下捣击。捣击一段时间后,需要将坑中的谷物掏出,利用簸箕去除谷皮,然后再次放入石坑中捣击。经过三四个这样的循环,石坑中便剩下洁白或金黄的米粒。使用石臼捣米既需耗费体力,也讲究技巧。首先,需要能够提起那根重达几十斤的石杵。在捣米过程中,力度要均匀,控制好节奏和力度,避免捣不出米或将米捣烂。石臼在古代人类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与水井一同成为人类定居点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