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温度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恒定的,不过在24小时内会有一定的波动,通常这种波动不会超过1度。早晨时体温通常略低,而下午时略高。人体体温呈现出昼夜周期性波动,这意味着在一天中,体温在清晨2到6点间最低,随着黎明的到来开始上升,并在下午6点左右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这种周期性波动,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白天保持相对较高水平,晚上则下降,被称为昼夜节律。无论人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体温都会呈现出这样的昼夜波动。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白天体温上升是由于活动增多和代谢率提高导致产热增加,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即使是那些整日卧床休息或彻夜不眠的人,他们的体温同样呈现出昼夜周期性的变化。实验证明,将受试者置于没有时间标记的深地下室中长时间生活,昼夜节律依旧存在,只不过周期稍长一些,称为自激周期。而当受试者回到地面,接受光照等同步因子的影响,他们的生理周期逐渐恢复到与地球自转周期同步的状态。普遍认为,这种昼夜节律的产生是内源性的,主要由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控制的生物节律起搏点驱动。实验表明,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调控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