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视

献身人类科学事业、大公无私、单薄名利的科学家有哪些?

2024-12-23 14:07:34

一、自学成才的玛丽·居里玛丽·居里,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家中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位收入有限的中学数学教师,母亲也是一位中学教师。玛丽的童年充满了不幸,她的母亲和大姐在她不满十岁时就相继去世。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锻炼了她的独立生活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就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从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15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金奖章,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物理学,他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强烈的事业心,对小玛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仪器,长大后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这使她对科学世界充满了向往。尽管家境贫寒,她未能进入大学学习,但在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自修各门功课。经过不懈的努力,直到24岁时,她终于有机会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尽管健康状况不佳,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二、镭之光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特殊放射性。这一发现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极大兴趣。她决心揭开这种神秘射线的秘密,并选定了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课题。1897年,居里夫人开始研究这一课题,最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射线强度的仪器,并发现钍元素也能自动发出射线。她因此将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将有这种性质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她通过实验预测了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这两种元素的石矿一定没有放射性。她的预测得到了仪器的验证。居里夫妇从矿石中分离出了新元素钋和镭。尽管他们发现了这种新元素,但他们并没有立即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们拿到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过于乐观。实际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然而,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含有微量的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三、金子一般的心灵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他们在1903年与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他们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但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对无聊的应酬感到厌烦。他们将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追求个人利益。在镭提炼成功后,有人建议他们申请专利,以此发财,但居里夫人坚决反对,认为这违背了科学精神。她还表示,镭是对病人有益的,他们不应该借此谋利。居里夫妇将诺贝尔奖金大量赠送他人。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去世,居里夫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他们共同的科学志愿。她成为了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并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时,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在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1910年,居里夫人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并与人合作成功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她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首位在两个不同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14年,巴黎建立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研究指导。她继续在大学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将科学知识传播给所有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