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的大小并不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做出缺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经常做缺德的事,即使他声称自己福报特别大,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佛教中讲求的是因果报应,即一个人的行为(善或恶)会决定他未来的命运。抱着得福报的心态去行善,并不一定会带来预期的回报。福报的大小与一个人施予时的内心动机密切相关。例如,佛经中提到的阿育王因布施沙子给世尊而得到了做皇帝的福报,但这并不意味着沙子的价值小于其他物品。实际上,阿育王之所以得到如此大的福报,是因为他布施时无私的心态。因此,当我们讨论福报时,应当关注行为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的表面价值。当一个人的私心减少到几乎为零时,他的福报会变得几乎无限大。正如《金刚经》中所言:“若无所住而生其心,其福德不可思量。”这意味着,只有当内心无所执着,才能产生无法估量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