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nstrom疗法是一种专门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的方法。其评估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并在西方基础上发展出了Fugl-Meyer评价法,在东方则发展出了上田敏评价法。治疗上,Brunnstrom提出了一种主要利用联合反应和异常协同动作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1.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Brunnstrom疗法中提到的联合反应和异常协同作用,这些概念已在Bobath疗法中有所介绍,读者可参考相关章节。2.治疗基本观点-Brunnstrom认为联合反应和异常协同动作是脑疾患后运动功能正常恢复顺序中的一部分,应加以利用而非抑制。-在偏瘫恢复初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高级中枢对动作的修正能力受到影响,肢体原始反射重新出现,出现联合反应和协同动作。Brunnstrom认为这些动作和反射可以用来引起肌肉反应,然后与主观努力相结合,产生出一种加强的半自主运动。-意识和感觉在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Brunnstrom认为偏瘫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是由感觉障碍引起的,因此可以称为感觉运动障碍。这一观点得到了MPTT、Sherrington等研究的支持。因此在功能恢复中,应强调意识集中,充分利用感觉和视听觉反馈,以及主动参与。3.方法与技术-评价:Brunnstrom对脑卒中后偏瘫运动功能恢复的6级评价法已得到世界公认,具体评价方法可见下文。-治疗:-联合反应的应用:当患侧上肢无随意动作时,可通过健侧上肢屈肌抗阻收缩来引出患侧上肢屈肌的联合反应。-协同动作的应用:在偏瘫恢复的早期有痉挛时,肢体的协同动作可以像联合反应一样被引出,当患者运动一个关节时,所有与协同动作有关的肌肉都随着这一运动自动收缩,结果产生刻板式的运动模式。-其他:包括抑制手部屈肌的作用、上肢训练、从协同动作中分离出独立的运动等。4.对Brunnstrom疗法的评价-Brunnstrom疗法综合应用了中枢促进、外周和本体刺激,从协同动作入手,过渡到脱离协同,使四肢、手和手指逐步恢复其功能,得到了肯定。-提出的桥型运动有助于脑卒中患者摆脱下肢协同,有利于训练下肢功能。-对Brunnstrom的恢复6级评价法得到了肯定,西方已据此衍变出Fugl-Meyer评价法,东方已据此衍变出上田敏法。-尽管神经生理学家对Brunnstrom的治疗方法给予了肯定,但治疗师仍多数不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