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DeutschesInstutfürNormung)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当时德国工程师协会设立了“通用机械制造标准委员会”。同年12月,该委员会制订单程并改名为“德国工业标准委员会”(NADI),其标准以“D1”为标志。随后,在1919年3月,该组织用“DIN(DeutschesIndustrid-Norm)”替换了“DI标准”的标志。1926年冬,其名称再次变更为“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1975年,联邦德国政府与DIN机构签订协议,承认DIN为联邦德国和柏林的标准化主管机构,负责制订德国工业标准,并代表政府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1990年,随着德国统一,DIN重新成为全德国的标准化组织。DIN标准与欧洲标准EN和国际标准ISO紧密相连。德国是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EuropeanCommitteeforStandardixation)的18个成员国之一,并在CEN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IN在制定和修订标准时,始终关注国际和欧洲的发展动态,其标准化项目数量逐年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欧洲标准ENS(EuropäischeNorms)被德国采用作为新的DINEN标准,取代了原有的DIN标准。例如,德国现有的200多个钢铁产品标准中,近一半采用了欧洲标准。在欧洲标准EN的决策过程中,采用加权票计数,德国拥有10票,是CEN成员国中拥有最多加权票数的国家之一。此外,由于1991年维也纳协定的签订,确定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xation)与CEN之间的技术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德国在国际标准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DIN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组织IEC的积极支持者,在多个技术委员会中承担秘书国角色,约占总数的15%。在ISO和IEC标准中,有不少是DIN推荐的。DIN标准的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和具体性。例如,DIN的钢铁产品标准通常包括牌号、尺寸、外形、重量、技术要求、检验批量、取样、试验方法、复验、交货和包装等内容。这些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明确且详尽,使得生产和使用方在验收和接受产品时易于沟通,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德国标准的代号与编号有一定的格式:首先是德国标准代号;其次是标准编号,通常为4位至5位;最后是部分号,为1位至2位。这样的编号系统使得德国标准更加规范化和易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