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视

宁缺毋滥 出自什么典故

2024-12-25 14:45:22

在古代文化中,“宁缺毋滥”的成语被广泛引用,用来强调在选拔人才或进行决策时,宁可留有空缺,也不可降低标准。这不仅是一种谨慎的态度,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国理念。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若不幸而过,宁僭不滥”。这句话表明,对于治理国家而言,奖励不应过分,惩罚也不应过于严厉。如果出现了偏差,宁可稍微偏向奖励,也不可轻易惩罚,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歧路灯》是清代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也记载了“宁缺毋滥”的说法:“即令宁缺勿滥,这开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开封首县,却是断缺不得的。”此话强调,作为重要城市的首府和首县,其官员和官员的职位设置必须严格把控,不可轻易空缺,否则会严重影响治理效果。“宁缺毋滥”一词,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公正与效率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制定政策,我们都应当秉持这一原则,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公平公正,避免因急功近利而出现的错误。综上所述,“宁缺毋滥”的思想不仅是一种治理原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和决策时,应当谨慎行事,追求高标准和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