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民间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风痦痞”或“赤白游风”。这种病症的特点是皮肤上会出现红或苍白色的小风团,这些风团的大小不一,瘙痒感强烈,出现和消失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留痕迹。如果反复发作超过六周,则被定义为慢性荨麻疹。风团是由于皮肤或黏膜的小血管发生反应性扩张和渗透性增加所引起的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如果这种反应发生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疏松部位,患处会出现突然的水肿,边缘模糊不清,伴有麻木和轻微的瘙痒;若发生在胃肠道黏膜,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在喉头或支气管部位,可能引发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若风团广泛分布,还可能伴随面色苍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脉搏微弱以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荨麻疹的高发病率和频繁复发主要是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诱发荨麻疹的因素众多,包括食物、药物、动植物、气候冷热、皮肤受压、感染、精神紧张、体内疾病,甚至是吸入花粉、尘螨或化学气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发荨麻疹,如导致组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进而引起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液体渗出,形成风团。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变态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它是I型变态反应,即免疫系统对某些物质过度反应,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导致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液体渗出,从而形成风团。少数情况下,可能是II型或III型变态反应,炎性介质除了组胺外,还包括缓激肽、5-羟色胺和纤维蛋白溶酶等,这些物质也能引起荨麻疹。根据中医理论,荨麻疹的症状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其基本病机在于禀赋不耐,风邪侵袭肌肤,导致营卫失和。外风常与其他外邪合邪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之邪侵袭肌肤,导致营卫失和而形成风团;内风则多由食用腥膻、辛辣发物,导致肠胃蕴湿动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宣散,从而引发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