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启蒙同行-做个大方的人孩子吃饭时如果不挑肥,不拣瘦,不落饭,不磨蹭,大家各吃各的,甚至没有人会注意到还有个孩子也在同自己一起吃饭。可是如果一旦孩子变得挑肥拣瘦,或者把饭撒得到处都是,或者磨磨蹭蹭,边吃边玩,而恰好家长正等着全家吃完饭赶紧收拾妥当后做点自己的事情时,恐怕家长眼睛里紧盯着的肯定就只剩下他的问题行为了。很多家长都会反映,孩子催一催,动一动,你不嚷,他不吃,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吃得快点。再比如,带孩子到商店,他喜欢某个东西,向家长说他想要,家长不理他或者拒绝他(可以有成千上万个理由这样做);如果他撒泼打滚,不给不罢休,只好满足他(同样有成千上万个理由这样做)。这里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如果日常对孩子的建设性行为不够敏感,那么,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而一旦出现了问题行为,就事论事地“夸奖”或者训斥或者惩罚孩子,都不是一个有效终止该行为的办法,甚至会强化并维持了问题行为。所以,好的家长并不是严厉苛刻地总盯着孩子问题行为的家长,而是那些对孩子需求敏感,能够适时发现并强化孩子日常生活中建设性行为的家长。只有平时满足得够,消退时才能有底气,足够坚定。反过来,孩子不管提什么要求,都首先拒绝,当孩子出现了委屈、哭闹甚至自伤或攻击别人的时候,才反思自己是否太过刻薄的家长,往往会塑造孩子一大堆的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