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筷子的禁忌: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加什么好。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刺筷,就是加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林了一桌。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加别的菜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三次以上。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