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山炮很多人会立马觉得这是一个嘲讽人的名词,山炮在有些地方的确是形容没见过世面做事鲁莽的憨憨。但是山炮的本意就是一种武器,一种炮的名称。山炮是榴弹炮下边的一个分支。
山炮应该算是在山地使用的轻型榴弹炮,由于在早期运输手段比较落后,在山地作战时,很多时候都要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所以在山地使用的火炮,要求重量轻,而且可以分离成几个部分携带运输,所以山炮一般都比较轻,而且可以拆成几个部分运输,所以普通的山炮和同样口径的榴弹炮相比,射程会近一些精度也要差一点。到了二战以后,随着军队的整体机械化摩托化,传统的山炮已经很少见了,山炮的任务由轻型榴弹炮承担,而到了大型直升机的成熟,在山地部署炮兵就是直升机的事情了,美军早在越战时期就已经是用直升机吊着105榴弹炮满天飞了。
是一种野战炮即是在山地作战使用的火炮,一般口径在75mm以下这种火炮有几个比较突出的优点
1.重量轻。
2.可拆卸性强。
3.可适用于全天候条件下任何地形地貌的作战行动。
山炮属于“战场掩护火力”,它其实就是一种“轻型榴弹炮”,问世的理由就是要求携带方便、适应各种作战环境,口径在105毫米以下(最常见的是75毫米口径)。相比重型榴炮,山炮的机动和使用更加灵活,甚至可以拆卸分装,直接拉上战场开火。比如日军最早分类的“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中,后者就是把炮兵联队的山炮用军马“驮载”,更适合在江南山地的作战,其实这也是山炮的名字由来。
比如日军的“41式山炮”全重只有725公斤,最大射程为6500米,分别是“32倍15榴”的13%和48%,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这显然不能部署在距离战场太远的阵地上,因此是日军师团、旅团和中国军队军一级等战役单位的主力火炮。第74军在抗战后期批量接收了美制75毫米山炮,以每营18门的数量装备给各师(后来的整编旅),所以孟良崮战役中,两军对射的主要火炮就是山炮,战后被俘的整74师军官还对华野的山炮使用提出了意见。
山炮是可以拆卸而火炮。以往山地作战,汽车和马车都无法经过狭窄的山路。所以研发了山炮,可以拆卸为几个部分,由骡马甚至士兵背负,在山地行军。到了山地战场,可以将山炮组装起来,随时进行火力支援。山炮需要组装和拆卸,所以结构较为复杂,性能相对要差一些,而且造价更高。今天仍然有山炮存在,这种火炮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