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朝开设进士科的这一做法,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科举制度由此诞生。1、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以选拔官吏,奠定了科举制的雏形。隋朝统一全国后,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贞观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增加了考试科目,当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3、宋代改进科举制,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并实行糊名法、誊录制度以防作弊行为。4、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科举制度凸显弊端,但科举制度包括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环节,基本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是中国在选拔人才方法上的一大发明。直到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