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时辰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用于划分一天的时间。在西周时期,古人根据太阳的移动轨迹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这种分法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得到细化,并与十二方位配合使用,从而衍生出二十四方位。在唐宋时期,每个时辰被分为初和正两部分,从而将一天分为24个时辰,二十四时辰制便从此确立,这与现代的24小时制度相一致。明末时期,随着欧洲天文学的传入,百刻制与二十四时辰制相配合使用,将一个小时划分为4刻,1刻约为15分钟,这种制度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