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帽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教坊的管理人员。他们规定服饰必须是绿色头巾。例如,朱元璋曾对这种服饰有明确规定。在郎英的《七类修稿》中记载:“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头巾’,今乐人,朝制以碧绿之巾裹头。”何孟春在《馀冬序录》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教访司伶人制,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南方朔在《笑话反映恐惧》中进一步解释,自明清以来,“绿头巾”、“绿帽子”、“戴绿帽”一直用来指代妻子出轨的丈夫。这种称呼不仅见于小说,还成为民间常用语。与此相关的笑话也颇为流行。当代学者鲍威尔和林斯泰德在《社会里的幽默-抗拒和控制》论文集里指出,许多笑话反映恐惧,旨在加强和重塑道德边界,实现社会控制。这或许可以解释,中国人社会中关于“戴绿帽子”的笑话极多,反映出对妻子出轨的恐惧。这类笑话具有社会警戒与控制的作用。“绿头巾”应起源于明代。明代的乐户是一种半妓半伶的低贱职业,规定她们只能戴绿色头巾,因此“绿头巾”成了低贱娼妓的标志。老婆养汉,相当于戴了“绿头巾”的行业。然而,将“绿头巾”认为起源于明代并不准确。早在元朝至元五年,就已规定娼妓穿紫皂衫,戴角冠,娼妓之家长及亲属男子裹青头巾。明代继承了元制。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服装、颜色及身份阶级的区分,可发现元朝的“绿头巾”并非空穴来风。以“巾”为例,它起源甚早,但直到东汉,仅平民或贱民专属。东汉以前,士大夫戴冠,“巾”只能平民或贱民使用,当时的“绿头巾”已是娼妓专属。在春秋时代,有卖妻女求食者,绿巾裹头,以别贵贱。中古时的蓝色与今日不同,是一种苔藓色,修道院石墙即此颜色,称为“修道士蓝”。因此,绿在中国古代颜色等级中,是最低级的。唐代官吏有袍,最低品级也是绿色。唐代白居易的“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可为证。绿头巾因低贱之装束,唐代李封当延陵令时,对有罪吏人不加杖罚,仅令裹碧绿以辱之,视罪行轻重定日数。基于以上论证,“绿头巾”长期是贱民隶卒或仆庶者流的装束。元朝开始,绿头巾成为娼妓之家男子的装束,将妻有淫行者称为“绿头巾”、“绿帽子”或“戴绿帽子”,是这种服色传统一脉相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