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谓十分讲究,谦称和尊称各有不同。谦称是古人对自己或家人谦逊的称呼方式,尊称则是用于称呼他人的尊贵称谓。一般人在称自己时,常使用“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山人”等词汇。有时单个字如“仆”也可用于谦称,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另外,“愚”、“窃”等字眼也表示谦虚之意,“愚以为”、“窃以为”则是“我认为”的意思。作为大臣,他们在君主面前会自称“臣”、“微臣”,甚至会用“奴才”(明清时期官员常用)。如果犯了错误,他们则会自称“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会自称“下官”、“卑职”、“小吏”,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会自称“末将”。君主自己则会自称“寡人”、“孤”、“朕”。老人自谦时会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词汇。对于读书人而言,谦称词则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等。而丫环在主子面前则会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则会自称“小人”、“贱民”、“草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时会用“妾”、“妾身”、“贱妾”、“奴家”。出家人则会自称“贫僧”、“贫道”、“贫尼”、“老衲”。这些称谓体现了古人对身份地位的不同认知,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在不同的场合和面对不同的人时,古人的称谓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通过这些称谓,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谦逊态度,也能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