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这个位于甘肃省西部偏南、河西走廊西端的地区,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敦煌就因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向汉武帝提及而为人所知。据考古发现,早在夏代,敦煌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商周时代,这里居住着羌人、乌孙人和月氏人。战国时,月氏崛起,吞并了羌人。秦末,月氏战败并驱逐乌孙,独占敦煌与河西走廊。汉初,匈奴打败月氏,将其残部逐出河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大军击败河西匈奴,浑邪王率部归降汉朝,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汉廷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隶属于酒泉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酒泉郡地设置敦煌郡,辖敦煌、冥安等六县。为防御匈奴侵扰,汉廷在敦煌北部修筑长城,并在西部建立玉门关和阳关,出关可通西域。两关之间有长城和烽燧相连。敦煌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和边防军事重镇。为充实敦煌,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西汉末年,敦煌已有11200户,38335口。移民和戍卒多为汉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汉廷组织移民和戍卒进行屯田,兴修水利工程,使敦煌从游牧社会转变为农耕社会,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新莽末年,窦融从内地来到河西,拥兵自保,加强边塞防御,使地区繁荣。东汉建立,窦融率河西归服。敦煌既担负防御匈奴重任,永初元年(107)汉廷罢西域都护,元初七年(120)置护西域副校尉,治所设在敦煌,敦煌成为中原王朝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敦煌虽有近二十年没有太守,但在当地大族控制下,保持了相对平衡。在两百多年的经营中,从中原迁来的儒家文化在敦煌扎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汉文典籍开始传播。张奂曾在长安师从名儒朱宠,晚年隐居乡里,传授儒学,门徒达1000多人,推动了儒学在敦煌的传播。这种文化传承,使得敦煌成为了汉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的典范。汉王朝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起到了断匈奴右臂、保卫陇右安全和支援西域军事活动的重要作用。敦煌的历史,是一部融合多元文化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