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并非所有臣子都必须跪着。直到唐朝,大臣们大多能够站着,甚至一些重要大臣可以坐着。这一习俗一直持续到北宋时期,那时赵匡胤为了凸显皇权,特意在一次召见中撤去座位,大臣们意识到皇帝的意思,开始下跪。从此,跪拜成为一种礼仪习惯,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终结。上朝时,只有立下大功或身份特殊的大臣才能站着。例如,张居正因为冬天有毡毯,夏天有人给他扇扇子,所以在上朝时得以站着。还有一些特殊身份的人,如镇殿将军、锦衣卫和诏者(负责宣布上朝事宜的宦官),也享有站着上朝的特权。古代最高规格的待遇是“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意味着,臣子见到皇帝时无需小跑以示敬重,可以佩戴宝剑并穿着鞋子上殿。这样的待遇通常只限于权势显赫的人物,例如曹操和东晋时期的功臣王导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待遇。例如,皇帝身边的侍从和太监,他们可以在大殿内自由行走,而不必像其他大臣那样保持肃立。而那些地位显赫的大臣,如张居正,除了站着上朝,还享有其他特权,如冬天有御寒之物,夏天有扇风之人。在古代,上朝的礼仪非常讲究,不同的身份对应不同的待遇。跪拜和站着上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细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皇权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