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的主要功能是聚集和反射声波,而外耳道则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外耳道长约2.5至3.5厘米,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其中软骨部约占外1/3。外耳道内有两个狭窄区域,一个在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个则位于骨部距离鼓膜约0.5厘米处,称为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皮下组织稀少,皮肤紧贴软骨膜和骨膜,因此感染时容易引起剧痛。外耳道内含有耵聍腺,能够分泌耵聍,并有丰富的毛囊和皮脂腺。外耳道神经和血管丰富,包括下颌神经的耳颞支、迷走神经的耳支、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这些神经分布于外耳道的不同区域,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递至外耳道,引起反射性咳嗽。中耳主要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鼓室为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腔内粘膜覆盖。咽鼓管连接鼓室与鼻咽,成人全长约35毫米,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咽鼓管的鼓室口高于咽口2-2.5厘米,小儿的咽部感染较易通过此管传入鼓室。中耳腔内有空气,下方有耳咽管与咽腔相通,咀嚼或吞咽时耳咽管打开,使空气进入中耳,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内耳则由前庭、半规管、耳蜗、内耳道、颅中窝和颞骨岩部组成。前庭和半规管与平衡觉有关,耳蜗与听觉有关。耳蜗内有听觉受器,音波振动耳蜗内的淋巴,刺激听觉受器产生冲动,通过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听觉。半规管在头部转动时产生平衡觉,前庭在头部静止时产生头部位置的感觉。有些人耳朵能动,是因为人类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动耳肌,这与大脑皮层的发达有关。耳朵动的能力与遗传因素有关,大脑皮层发达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意志力和洞察力。保护听力应从年轻做起,青少年和成年人应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尽量减少随身听的使用,远离烟花爆竹,注意耳部卫生。一旦出现一侧耳鸣、耳聋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老年性耳聋患者应选择合适的助听器,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