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是一种微生物,其特点在于细胞较小,直径为0.2~0.3μm,能通过细菌滤器,在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见。它们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构造、化学成分与细菌相似,有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特征细胞壁(但缺肽聚糖),细胞内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有核糖体。衣原体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有不完整的酶系,尤其缺乏产能代谢的酶系,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在实验室中,衣原体只能用鸡胚卵黄囊膜、小白鼠腹腔或HeLa细胞组织培养物等活体进行培养。衣原体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在56~60℃下仅能存活5~10min。在冰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除鹦鹉热衣原体对磺胺具有抗性外,对一般消毒剂和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和药物(如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及磺胺等)敏感。DNA相对分子量很小,5×108,仅为大肠杆菌的1/4。衣原体具有感染力的个体称为原体,是一种不能运动的球状细胞,直径小于0.4μm,有坚韧的细菌型细胞壁,在宿主细胞内,原体逐渐伸长,形成无感染力的个体,称作始体。这是一种薄壁的球状细胞,形体较大,直径达1~1.5μm,它通过二等分裂的方式在宿主的细胞质内形成一个微菌落,随后大量的子细胞又分化成较小而厚壁的感染性原体,一旦宿主细胞破裂,原体又可重新感染新的细胞。目前已发现的衣原体有:引起人体沙眼的沙眼衣原体、引起鹦鹉热等人兽共患病的鹦鹉热衣原体、引起肺炎的肺炎衣原体。支原体(Mycoplasma)是另一种微生物,是最简单的原核细胞,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直径为0.1~0.3um,约为细菌的十分之一,能够通过滤菌器。支原体形态多变,有圆形、丝状或梨形,光镜下难以看清其结构。支原体具有细胞膜,但没有细胞壁。它有一环状双螺旋DNA,没有类似细菌的核区(拟核),能指导合成700多种蛋白质。支原体细胞中惟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每个细胞中约有800~1500个。支原体可以在培养基上培养,也能在寄主细胞中繁殖。常见的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行二分裂繁殖的原核微生物类群。英国医生立克次氏(H.T.Ricketts)研究斑疹伤寒时发现,并于1919年命名。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除Q热立克次氏体外,均不能通过细菌滤器。细胞球状、杆状或多形态。球状体直径0.2~0.5微米,杆状体大小0.3~0.6×0.8~20微米,有些种在细胞分裂前可长达4微米。形态特征对种的鉴定有重要意义。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存在于宿主的胞质或细胞核中。细胞结构与细菌相似,细胞壁中含有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等与细菌细胞壁相同的成分;对溶菌酶敏感,含DNA和RNA两种核酸,其比例为1∶35,具有发展自身代谢的能力,但由于细胞外膜的渗透特性,它们不能控制代谢物的吸收和排出,因此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常见的立克次氏体有伯纳特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东方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支原体(Mycoplasma)、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和衣原体(Chlamydia)是三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其大小和特性均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有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多杀巴斯德氏杆菌、雏白痢沙门氏菌、产气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