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中,不时会遇见一些特殊的患者。他们睁大双眼,有时注视着墙壁或天花板,有时则盯着靠近他们的人,但即使大声呼唤他们的名字,他们却毫无反应。即使将物体放在他们眼前,他们的眼睛依旧一眨不眨,不吃不喝,也不能控制大小便。这表明他们的大脑功能已经完全丧失,没有知觉。然而,他们的呼吸、心跳、咳嗽、打喷嚏和吞咽等先天性本能反应依然存在,依靠流汁和牛奶来维持生命。这样的患者仿佛只是植物一般,只能吸收营养来维持生命,因此被称为“植物人”。成为“植物人”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严重脑外伤、煤气中毒或窒息、急性心肌梗塞导致呼吸和心跳骤停。在患者呼吸和心跳停止时,大脑的供血供氧也会随之停止,时间过长会导致正常脑组织受到严重损害,同时还会出现代谢障碍和脑细胞酸中毒等问题。这种损害通常从大脑皮层开始,逐渐扩展到脊髓。因此,脑缺血缺氧的时间越长,对大脑造成的损害也就越大。医学界认为,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大脑能耐受的缺氧时间不超过3至4分钟。缺氧15秒便会导致几分钟的昏迷;超过3分钟,则可能导致几天的昏迷;心跳停止时间超过5分钟,则会导致死亡。因此,尽管一些患者经过全力抢救,恢复了呼吸和心跳,但人的高级“司令部”——神经中枢的指挥功能已经丧失,导致他们成为了“植物人”。这说明,能够严重损害大脑广泛区域的疾病,都有可能使人变成“植物人”。一旦形成“植物人”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非常困难。然而,也存在例外情况,例如1991年2月17日《新民晚报》报道,泉州市一名昏睡14个月左右的“植物人”最终开口说话,这表明如何拯救“植物人”仍然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