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传统中国,官员每五天可以有一天不办公,这个假日称为“休沐”。2.分裂时期的南方中国,曾经有所改变,至少建都在今日南京的梁朝曾经规定每十天之中才仅有一次的例假。3.自唐至元都奉行五天一休沐的规定。4.明、清时代再进一步削减,完全废去这一类假日的规定(直到民国时期,星期天才成为官方假日)。5.汉代官员习惯上住在他们的官署,而不是住在家里。因此在理论上,虽然平常他只在清早和傍晚正式办公,但是在日夜的任何时间他都可以处理公务。6.由于大部分官员住在他们的官署,休沐的假日对于家庭在一定距离内的官员来说,等于是一个回家的休假。7.唐代的节庆假日和其他假期相当多。要了解从五天之中有一天假期的汉制转变到在比例上只有一半的唐制,我们必须考虑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官员的住所。8.可以断言的是,汉代官员习惯上住在他们的官署,而不是住在家里。9.唐代官员习惯上是上午或上、下午在官署里,然后回家。10.如果是一个朝会的日子,京城里的官员会先在清早上朝,然后才到他们的官署。11.由于大部分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庭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五天作一次短期的休假。12.唐代除了类似星期天的休假外,政府的法令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13.在唐、宋时期,有放假一天、三天、五天或七天的大小节庆。14.元代规定有十六天的节庆假日。15.明、清时期,节庆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还少。16.政府法令最初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新年、冬至,还有皇帝的生辰。17.实际上,端午节和中秋节也变得重要了。18.明、清时期的主要改变是采用了长约一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19.唐代的中央官学学生,在五月也有十五天的田假,在九月也有十五天的授衣假,显然是为了适应来自农村的学生。20.在宋代,农家子弟就读的乡下学校称为“冬学”,因为这些学校只在冬天开课。21.僧侣和道士的作息时间表比较严格,原因是他们具有自治团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