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2年以来,黄河频繁出现断流现象。这一现象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河道蒸发量显著增加。同时,春夏季高山冰川融化吸收大量热量,使得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平常,减少了内陆与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减弱了季风,缺少季风从海上带来的水汽。尽管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增加上游水源流量,但这种增加无法抵消蒸发量的提升和季风减弱带来的影响,导致中下游水量逐年减少。2.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被严重破坏,缺少植被保护的土地逐渐沙漠化,蒸发量上升,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断通过河道补充。3.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乏节水灌溉技术和资金,普遍采用大水漫灌,导致黄河水资源的巨大浪费。黄河流域面临的其他问题包括:-上游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流域内人口快速增长,远超粮食增长率;-社会发展导致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持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扩大;-水库调节能力不足,水资源管理不统一;-水费低廉,未能激发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降低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大部分河段河床高于周边城市和农田,形成“悬河”。黄河成为“悬河”的开始是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西南部的磴口县,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黄河流经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至河南孟津。距离这里30公里处是中国的古都洛阳,自东周以来,多个朝代在此建都,使其成为“九朝古都”。灭殷后,九鼎被迁至洛阳,意味着建都之意。武王去世后,周、召二公在涧水东、西建起了王城和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也定都洛阳。汉魏时期的洛阳城在成周城遗址上扩建,史称“九六城”。早在五千多年前,洛阳西50里处就有“仰韶文化”,反映出当时母系氏族公社制度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