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释义】: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出自】:《已亥杂诗》龚自珍【创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简斗滑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释义】:坐看钓鱼的人,(可怜自己无所依仗),只能白白羡慕那些垂钓者了。寄托作者想入世却苦于无法入世,英雄报国无门的无奈。也可指想要干某事,却因条件不允许,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做,自己在一旁羡慕不已。【出自】: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创作背景】:此诗旧注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所作。时张九龄为相,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然有人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史期间。”【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想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3.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释义】: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出自】:唐代杜甫《宿府》【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赏析】: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释义】: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出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创作背景】:该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时所作。由于武攸宜的轻率和无能,致使东征军前军陷没,陈子昂两次进谏,并自告奋勇,“乞分麾下两万人以为前驱”,结果武攸宜恼羞成怒,反将他贬为军曹。【赏析】:该诗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作者的孤独与悲愤在诗中强烈地反射出来。诗中尽管没有提到什么具体环境,却创造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的意境。5.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释义】:匡山是个读书的地方,都发白了再回来。【出自】:杜甫《不见》【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杜甫初居成都拦腊之时,时值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而获释,诗人得此消息,悲喜交加,便做此诗。【赏析】: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沉郁顿挫,雅丽精工,而本诗却一反常态,用字平白,甚至有些俗,却字字含情,令人心动。能如此,便要有出奇的才气,更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二者有机结合,就酿出了一坛入口平淡,却回味无穷的诗中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