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辐射"一词变得尤为敏感,每天的相关消息都备受关注。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源自哪里?在哪些领域为人类作出贡献?这些日常接触的核应用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吗?就民众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我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协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红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首先,天然本底辐射并无害处。王红军介绍,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射线,我们生存的环境中无处不在的辐射主要分为两类:核辐射(也称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核辐射中,天然本底辐射如宇宙射线、地球内部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等,普遍存在于大气、岩石、土壤等中。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本底值,一般对人无害。我省天然本底辐射所致的年有效剂量约为0.92毫西弗。另一种是因核活动引起的辐射,如医疗照射、核技术应用等,福岛核泄漏即属于此类。电磁辐射则更为我们熟悉,它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信号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常见的微波炉、手机、高压输电、电脑等都会产生电磁辐射。每年照10次CT对人体无害。王红军指出,生活中的辐射无处不在。据资料,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受到0.01毫西弗的放射性照射;一次X光检查接受辐射0.1毫西弗。据国家规定,实践使公众所受到的平均年有效剂量不应超过1毫西弗。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连续5年的平均年有效剂量不超过1毫西弗,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毫西弗。而据资料,从医学角度考虑,受照剂量在100毫西弗以下对人体均无影响。100毫西弗相当于1年内累积照射约10次CT。核辐射无色无味,但可被仪器探测和度量。主要包括α、β、γ三种射线。前两种射线穿透力较小,只要放射性物质不进入体内,就不会产生内照射,影响不大;第三种射线穿透力较强,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对于此类射线,只要拉大与污染源的距离、缩短接触污染源的时间和通过屏蔽体屏蔽,就可以降低辐射伤害。短时间微量的放射性照射不会危及人类健康,但是过量照射是有害的。人体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这种能力与个体差异和初始损伤程度有关。核辐射在医疗、工业、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王红军介绍,核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有3所核辐照中心,主要用于种子改良、食品灭菌保鲜、工业材料探伤等。在医疗领域,核辐射在放射科、核医学科、放疗科、介入科等方面有重要应用。我省对这些核技术应用中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实施严格管理,实施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确保使用单位在严格监管下运行。最后,王红军指出,核电是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它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减少温室效应、酸雨、烟尘等环境问题,同时缓解交通运力紧张。正常运行的核电站对周围的影响年有效剂量很低,不会增高中环境本底剂量,也不会对公众产生附加剂量。